2021年冬季,公司迎来了一批与众不同的成员,长期定居于劲牌研究院708。第一次见到他们的时候,才五六个成员,赖富丽师姐带领高通量小组反复尝试才让他们的队伍庞大了起来,如今已经实现了从个位数到三位数的跨越。我觉得他们矫情得很,总是抱怨冬天难熬,夏天又太热。除此之外,有好几次,其中几个竟萌生了轻生的念头,被我们从地上捡起来过、从水箱里捞出来过,总是不让人省心。这批“出类拔萃”的成员就是斑马鱼。
转眼间,斑马鱼平台建立已一年有余,团队外出学习考察、加班加点实验,如今斑马鱼的繁育已形成了一定规模,抗氧化模型、免疫调节模型初显成效。这些都离不开当初提出引进斑马鱼的赖富丽,谈起当初为何要建立斑马鱼平台,她说,以前我们有大量功能验证的需求,对外合作周期长、费用高,技术还无法掌握在自己手中,长远来看,测试样品的数量有限,且不利于成果的输出,为了可持续地开展多功能验证,才产生了引入常用功能实验动物模型-斑马鱼的想法。斑马鱼号称水中小白鼠,具有个体小、饲养成本低、可大规模繁育、实验周期短等特点,使其在高通量筛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。赖富丽师姐语重心长地说道:“鱼养起来了,后面可以做很多模型,为前期高通量开展功能筛选奠定良好的基础,可极大节约项目合作成本”。
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。自平台建立以来,问题接踵而至,首要就是斑马鱼的繁殖问题。刚开始培育时,我们尝试了各种条件的斑马鱼,然而却都不产卵,为此赖富丽师姐选择扎在鱼房,每日翻阅资料、细心观察、不断尝试,在一次次地总结和改进中,从最初连鱼卵影子都见不着,到发现未受精的鱼卵,再到收获正常受精鱼卵,最后终于孵出了鱼宝宝。
解决了斑马鱼的繁育问题,接下来就是模型建立。最先提上日程的是抗氧化模型,赖富丽师姐和崔灵敏远赴杭州学习实验操作技术,崔灵敏回来后连连说道:“太累了,别人下班了我们还在工作,别人放假了我们也在工作,白天做实验,晚上整理实验记录,盘点用到的实验物资”,但没一会儿,她喜滋滋地补充说:“不过,我们多学了一个模型,本来计划里没有的,去了之后临时加的,况且此次远赴杭州不虚此行,学到了很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,真是赚到了”。看着她因为多学了一个模型而乐呵呵的样子,眼神中透露着满满的自豪感,出差时的疲惫早已被抛之脑后。
第二个合作的模型是免疫调节模型。赖富丽师姐和我前往杭州学习,不同的模型,相同的节奏,抵达的第一天就要加班,根据合作方指导,我们需要同时开展两个免疫调节实验及三个抗氧化试剂盒实验。
免疫调节实验的第一步是挑鱼,光是埋头挑选合适的斑马鱼就用了不少时间,做完这一步,我们二人已经腰疼脖子酸了。接下来是分鱼,挑好的斑马鱼需要均匀地分到多孔板中,还不能数错了,我们只好一条条地数,等分完了几个板子,我俩眼睛都花了。前面的步骤倒不是什么难事,对于还在学习阶段的我们来说,显微注射(注射造模试剂)才是最大的挑战。这里用到的注射工具是玻璃毛细管,拉出来的玻璃针比头发丝还细,再加上是透明的,肉眼根本看不到,在显微镜下小心操作切到规定的标尺直径(这可是比头发丝还要细5-10倍啊),切了好多次之后,赖富丽师姐愤愤地说:“到底切多少才合适啊?”是啊,开针开得多一点打出来的液体直径就超了,开得小一点又要反反复复地测量,要是能一下子切到位就好了!于是带着疑问我们请教了合作方的实验人员,他们给出的答案都是“没有标准,切到能打出来想要的液体直径就可以了。”于是,赖富丽师姐反复地摸索尝试,在切出合格的针后,使用标尺测量针的切面直径,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开针方法,实践出真知……针也算是开好了,显微注射才真正开始。
首先,要将待注射的鱼麻醉。麻醉可又是一门学问,麻醉时间太短,鱼会在注射槽里挨针时乱窜;麻醉过了,鱼容易软塌塌的不容易注射准确,或者损伤死亡。为了试验能顺利进行,只能自己摸索麻醉时间,为了显微注射有合适的注射槽,师姐自掏腰包去买了食品级铸模硅胶,一遍遍尝试做出斜度适中的硅胶注射槽。
用一根比头发丝还细的针扎在一条不到5毫米的鱼的静脉里上,对于没有经验的我们来说,难度可想而知。才注射几条就不小心把针弄断了,又需要重新开针、加试剂后才能再次注射。磕磕碰碰下,终于完成了部分鱼的注射,手腕也因为长期保持着一个姿势都有些僵住了,眼睛一直看着显微镜更是不用说有多酸爽。为了保险起见,我们让专业人员注射了一部分,接下来就是加样,加样后恒温培养一定时间后就可以检测了。
检测是使用荧光显微镜采集荧光数据,斑马鱼需保持固定姿势不动,可斑马鱼毕竟为活脱脱的生物体,如何才能让它保持固定姿势不变呢?我们先是将鱼置于特制胶体,使用挑鱼针(一种金属尖头针)在不损伤鱼的前提下挪动鱼的位置,使每条鱼以一定姿势(例如侧躺)均匀排列于胶体上,气泡少、薄厚均匀的胶体也是获得良好数据的必要前提,这一步我们叫“摆鱼”。摆好的鱼不可久置,需要及时送至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进行荧光数据采集,整个操作步骤下来,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,不得不感慨团队力量的伟大。
外出学习回到实验室后,师姐立刻安排物资采购,物资一到位,团队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开展实验。挑鱼、显微注射、摆鱼、拍照、数据处理的熟练操作都需要时间。时间紧任务重,但一切都是从零开始,摸着石头过河。记得刚开始那会,经常听到实验室里的哀嚎声“我的鱼断了”“太难了,摆鱼太难了”“注射太难了”“眼睛要瞎了”……慢慢地,大家操作得越来越熟练,配合得也越来越默契。
模型尚在建立的过程中时,我们就已经收到了不少功能测试需求,师姐直言压力很大。但她并没有退缩,因为有各级领导及同事的肯定和支持,在她的带领下,团队成员个个像打了鸡血,即使连续几天加班,即使忙到一天喝不上一口水,也毫无怨言,勠力同心,在反复实验验证中,稳步推进斑马鱼平台的构建。
“平台的建立让我学到了新技术,了解了新领域,想到平台能为公司产品赋能添砖加瓦,能为公司节约研究成本,我便会想起秋天的田间地头,一眼望不到边的高粱、玉米、谷穗在阳光下摇曳,散发金黄色彩,那些辛劳一年的农民也会露出笑脸”她感慨道。
“路虽远,行则将至”,在赖富丽以及高通量团队的身上,我看到了他们勇于克服困难、开拓创新的精神。一条小小的鱼在劲牌研究人的挖掘下也能为公司做出大大的贡献。而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,秉承着公司健康可持续的经营理念,持有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韧劲,脚踏实地将斑马鱼技术应用到实验研究之中,更好地为公司产品品质赋能。